五府真經介紹【七】

在前段的五府真經中,分別介紹了數則典故,如:伯夷與叔齊兩兄弟因堅持自己的信念,寧可在山野間採食野菜,終了一生,而以一首「采薇歌」留遺後世傳為佳話。又有侍師如親,愛民如子的廉范,當時的百姓用“五褲歌”來歌頌他的功績,這廉歌范襦的事蹟由漢代一直流傳到宋朝,詩人辛棄疾更以:「莫信君門萬里,但使民歌五褲,歸詔鳳凰銜。」這樣的詞句來砥礪為官者當以清廉自持。而懸魚卻饋的羊續也是從後漢直至明朝,還有于謙為其廉潔風骨賦詩曰:「剩喜門前無賀客,絕勝廚內有懸魚。清風一枕南窗下,閒閱床頭幾卷書。」。又有項仲山飲馬投錢劉寵別任錢清等等宗門中廣為後人傳誦的故事。其中經意旨要訓勉學人:當知守人道之五常。更宜懔聖箴之四勿。不恥者。德喪禮義信仁。不廉者。道失君臣弟友。不義之財視如浮雲。非分之物。看同流水。休將谿壑情濃。必也苞苴影絶。捐人利己宜戒也。貪污敗名直絶也。縱使巧計求榮。何如清貧守拙。端品以潔身。揚清以激濁。 道德克敦。隱於中而發為至誠者也。

五府千歲真經在這裏列舉了多則廉節之典後,又再指示信人要恪遵仁....信之五常,更應時時謹言慎行,遵行聖訓之四勿,即所謂"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"。千萬不可做個道德淪喪不曉廉恥之人。行道之人,對於非我之財,當視同天上的浮雲般轉眼消逝,不值一顧,面對不屬於自己份內的東西,也絕不戀棧於胸。要能克制內在的慾念,因為,人的貪慾就如同山坳裏流動的水一樣,永遠填不滿;也不要妄想得到他人的奉承與餽贈,阿諛奉承就如浮光掠影一般很快的消逝無蹤…。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做,貪贓枉法終究還是會招致身敗名裂,就算機關算盡也不見得能夠求得榮華富貴,倒不如潔身自愛,一生清平,讀書立論,顯揚聖道。方為行道中人首要之務。

【註解】

五常:五常即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是規範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

三綱:是指“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”,君、父、夫為臣、子、妻作出表率。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婦之間的一種道德關係。

四勿 1.非禮勿視:不合禮義的事物不去看它。2非禮勿聽:不合禮義的言語不去聽它。3.非禮勿言:不合禮義的意見不去說它。4.非禮勿動:不合禮義的行為不去做。
四維:禮,義,廉,恥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。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。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。典故:《管子·牧民》:國有四維,一維絕則傾,二維絕則危,三維絕則覆,四維絕則滅。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起也,滅不可復錯也。何謂四維?一曰禮、二曰義、三曰廉、四曰恥。禮不踰節,義不自進。廉不蔽惡,恥不從枉。故不踰節,則上位安;不自進,則民無巧軸;不蔽惡,則行自全;不從枉,則邪事不生。


谿壑情濃:在山坳裏,水所流聚的地方,叫「谿壑」。欲深谿壑的意思是:慾望像谿壑一樣的深,是難以填滿的。典故:(李文炤儉訓):況乎用之奢者,取之不得不貪,算及錙銖,欲深谿壑。」

苞苴影絶:苞苴竿牘一詞,是指送禮之人附上書信要求辦事。苞苴,行賄的禮物。竿牘,請託信。。典故:〈莊子˙列禦寇〉:小夫之知,不離苞苴竿牘,敝精神乎蹇淺….

聖人的睿智常能看透人性的弱點所以莊子在這裏所謂的「小夫之知」指的是一般人對知識的理解,與賢德之士在知見上有根本的差異,道家所言之「絕聖棄智」其實是別於世俗之人的見聞覺知的。莊子在此段文中也是希望我們能修養自己的心靈,解消人我、高下、對立.的種種執著,回向真如的境界,心無掛礙,逍遙自適。

arrow
arrow

    不惑情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